撰文/劉愷詩
Covid-19疫情打亂全球秩序,阻絕人與人的實際互動,企業分流上班,在家上班成為新趨勢。而疫情對跨國企業帶來較大的挑戰,莫過於開拓海外市場受阻,尤其遇到邊境管制較嚴的國家,將增加拓展難度。
Yahoo!前亞太區法務長許慶玲受訪指出,不少跨國企業都在思考各地布局,包括辦公空間是否縮減,聘用員工不見得要在同一國家找,遠端工作也行。不像台灣遇過SARS,有防疫經驗。許多歐美國家碰到疫情大流行時,一開始都很恐慌,不確定該如何應對。2020年她身處第一線,與公司美國總部及亞太區負責安全衛生、辦公室管理人事等主管共同面對疫情挑戰。跨國公司在疫情期間臨時編隊,成立危機應變小組,有一組人每天蒐集、更新各國疫情狀況,包括有多少確診者、目前防疫措施為何,並固定與亞太區各國人員開會。
舉例來說,某國Yahoo!辦公室同棟樓不同樓層出現確診者,這時候應變小組就要決定,馬上通知員工回家,等到消毒完成,觀察是否還有其他確診者,再決定何時讓員工回到辦公室。
許前法務長說,在台灣,政府會提供許多指導,其他國家不見得有,防疫規定可能端賴企業自行決定。疫情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規定,疫情嚴重時,可能要求全部人都不進辦公室,或只開放20%員工進辦公室,避免群聚。多數網路公司,營業性質偏向虛擬,較不牽涉實體貨物或服務的提供,基本上對公司運作的影響較小,營收方面,可能反而還逆勢成長,因為民眾不出門,更倚賴數位內容。
視訊會議家常便飯 網路公司受衝擊小
「本來我們就是經常用視訊會議的公司,公司配發每人一台notebook及手機,沒有什麼要另外特別準備的,應變上沒什麼困難」,許前法務長說,跨國公司都有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虛擬私人網路),在家隨時可以進入公司內部系統,只有少部分事情,需要有人進辦公室處理,譬如郵寄來的政府公文、人資部門需要蓋章的實體文件、合約等,但不需要所有員工都到公司。
跨國公司裡,主管與其部門員工不在同一個國家是很常見的,平時都是透過視訊會議溝通,一年會有一到兩次實體會議及餐敘等活動。像許前法務長的團隊分處澳洲、印度、新加坡和香港,全亞洲團隊每週固定開週會,這是一個與團隊保持關係很重要的機會,因此每個人都會開鏡頭,看看大家的狀況如何,這是跨國公司的運作方式,受疫情影響並不大。
以許前法務長的法務業務來說,「只要一台電腦、一支電話,有網路,就能正常工作,不管我人在哪都可以做」。從去年到現在,台灣很多企業還是進公司工作,頂多做到分流。而美國的科技公司、網路公司基本上都在家工作,1年多下來,大家很適應在家工作模式。
疫情嚴峻時,學校停課,小孩沒地方去,全球的父母齊聲哀號,小孩的干擾使得在家工作的難度提高。許前法務長說,視訊會議看到小朋友甚至寵物入鏡是很常見的事,公司並不以為意。公司也相當注重員工的精神與心理健康,給員工安排線上瑜珈課及各種有益健康的課程。
「差別在於人的互動」,在公司可以見到人,聊聊天,有個調劑;在家裡整天面對電腦開會,剛開始會有鏡頭疲勞症候群。時間久了,有人懷念進公司,覺得沒那麼累,也有不少人調整工作模式後,體會到遠距上班的好處,時間彈性,又省去通勤時間。
疫情考驗公司數位化程度 東亞普遍遜於歐美
在家上班也考驗公司的數位化程度。許前法務長觀察,在美國電子簽名很普遍,文件幾乎都用數位檔,很少看到實體文件,但在台灣,合約還是習慣要印出來蓋章,怕法院否認電子簽名的真實性。普遍來說,英語系國家較不要求實體文件,東亞國家如日本、台灣和中國,還是相對傳統,日本政府甚至要求文件用傳真,不能寄email,數位化更差了一截。
她說,美國疫情嚴重時,辦公室完全關閉,不准任何人進去,在美國不是個問題,若發生在台灣,可能要看印章誰保管、文件要找快遞送等,幸好台灣沒有嚴重到那種程度。
疫情讓世界變扁平 聘僱員工更多元化
疫情期間,很多在美國科技公司任職的台灣人返台工作,許前法務長說,公司也同意,只要不超過3個月就好。員工只要能克服時差,照常參加線上會議,主管也不介意。然而,美國公司能容許這樣的彈性,一般台灣公司不見得可以。
既然遠端工作沒問題,這對公司未來聘僱員工,有了新的想像。許前法務長說,過去美國想聘僱優秀的台灣工程師,要幫員工辦工作簽證、搬遷到美國等事宜,如果在家也可以工作,那麼「這個人在哪個國家有差別嗎?」,雖然有稅及薪資標準等問題,她說,「疫情讓世界變得更扁平了」,聘僱員工是不是一定要在同一個城市或國家,未來都是新的議題。
疫情期間,美國公司並未停止招募新人。許前法務長說,這段時間對新進員工而言是辛苦的,從面試到加入團隊,都在線上進行,沒有機會見到同儕。公司把電腦寄到員工家裡,IT人員線上教導如何操作,如何建立團隊關係、信任感或學習環境,都是挑戰。
偏好遠距工作 矽谷8成員工回不去了
進入後疫情時代,準備恢復正常生活之際,調查指出,矽谷科技業有8成員工不想回去上班。不想回去的理由包括,遠距一樣可以完成工作、省去通勤成本、時間運用更彈性、節省治裝費等,即使工時更長,適度減薪也願意接受。
許前法務長分析,實體會議對促進人際關係還是有幫助。主管與員工面對面溝通,較能掌握氣氛,特別是員工犯錯,需要指正時,當面溝通有較多感性互動,減少敵意,這是視訊沒辦法做到的。她相信,長期在家工作,對個人、對公司可能都有傷害。
一向以優質工作環境自豪的網路科技公司,受疫情擾動,也面臨新的管理挑戰。許前法務長說,所有跨國企業都在思考,未來要如何規劃全球布局,包括一年該花多少費用在租賃辦公室上,過去500位員工要準備500個位置,現在是不是250個位置就夠了?只要確保每位員工都有筆記型電腦,擁有良好的視訊會議系統,員工在任何地方工作都沒有障礙。
實體辦公室投資減少時,相對更倚賴線上系統,對IT、資安一定會有更多投資。許前法務長指出,各公司管理高層也在思考,員工與其主管及同儕實體見面的頻率,過去半年舉行一次大型會議,選一個國家,所有人都飛去參加,因疫情停辦至今還沒恢復,「總不能都不見吧」,未來的替代方案是什麼,也必須思考。
疫情封鎖邊境 長期造成外國投資困難
疫情對跨國公司帶來的長期挑戰,許前法務長認為是對於新興市場的開拓。過去網路公司出差也算頻繁,跨國公司總部的人,會定期到亞太區總部或重要市場視察,見見當地政府高層或其他企業夥伴,維繫關係。因疫情限制商務旅行,已兩年無法出差,對於已經深耕的市場,影響不大,若有意拓展新市場,關係建立會變得有點困難。
許前法務長進一步分析,鎖國絕對會影響外國投資的動力。高階主管不能到當地見到重要的企業夥伴或主管機關,對進入新市場會產生擔憂。台灣是少數邊境管制較嚴的國家,新加坡相對開放得快,雖造成疫情一波接一波,但新加坡非常仰賴外國投資,幾乎所有科技公司的亞太區總部都設在新加坡,「他沒辦法鎖國」,開放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她說,美國去年的確有些公司本來要拓展亞太區業務,後來因疫情取消或暫緩計畫。
跨國企業彈性大 人力運用有無限可能
未來科技業若在家辦公變成趨勢,許前法務長提醒,台灣也要開始思考,勞基法相對僵硬的規定,是否會與跨國公司、全球產業的趨勢更扞格不入。
這是管理的哲學問題、文化問題,也是信任問題。
她說,跨國公司基本上都是責任制,沒有老闆會盯你幾點上班,幾點下班,中午吃飯吃了多久,重點是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老闆要找你的時候找得到。跨國公司的組織,主管不在台灣,若是不信任員工怎麼辦,她說,信任也是看員工表現,跨國公司對人、對員工的管理方式,思維和傳統東亞文化不一樣,也可能西方基本文化與人際關係的特色,較擅於經營全球性企業。
跨國公司提供的彈性與自由,對人才培養、留用與雇用都有正面影響,許前法務長說,台灣還是有很多好人才,但如果台灣的管理文化還處於傳統思維,主管沒離開辦公室,員工也不敢下班的話,長遠來看,對人才的培育及留任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