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駕駛新挑戰:安全管理與制度配套並行

撰文/劉麗榮

交通部統計,民國113年全台發生超過39萬起交通事故,造成2,950人死亡,平均每天有8人死於交通事故。雖然這個死亡人數是近5年的最低,但整體事故量仍令人關注。每一起交通事故背後,都可能涉及家庭悲劇與社會成本。特別是今(民114)年5月發生的三峽重大車禍,再次引發社會對高風險駕駛的討論:台灣是否建構了完善的制度來辨識與管理潛在危險駕駛人?

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系教授吳昆峯指出,高齡駕駛與高風險駕駛不能混為一談。他說,所謂的高風險駕駛,通常指的是累積重大違規行為,這類駕駛人的行為容易危害他人生命安全;而高齡駕駛則主要面臨身體機能與認知能力下降的問題,但多數長者仍有日常出行需求。「路上肇事無非是撞到人或被人撞,現在談論高齡駕駛,只關注他可能撞到別人,而忽略了被撞風險,難怪很多長輩會生氣。」他強調,把高齡駕駛直接與高風險駕駛掛鉤,有污名化長者之虞,核心應該是如何協助高齡駕駛安全出行,或提供更多交通選擇,讓他們能維持日常生活。

吳昆峯教授提出「駕駛再教育」的重要性。他表示,高齡駕駛肇事的原因,多數並非違規行為本身,而是長期未更新交通知識,許多觀念停留在20、30年前,對現行道路規則不熟悉。適當教材與課程就像「疫苗注射」,能將最新交通安全意識「注入」長者腦中,建立正確的駕駛觀念與能力,讓長者能安全駕駛或行走在道路上。然而,現在即便換照年齡下修至70歲,也缺乏完整教材與系統化教育,顯得倉促。

他補充說,高齡換照制度應以認知評估為核心,而非單純以年齡劃定標準。當檢測顯示長者認知功能略有下降時,應提供輔導與補充教育,而不是僅用「通過」或「不通過」二分結果決定是否能繼續駕駛。「就像疫苗補打加強劑,輔導措施可幫助長者持續安全駕駛。」

高齡與高風險駕駛管理 策略需區分

吳昆峯教授指出,高齡駕駛以柔性管理為主,重點是教育與輔導,而非單純要求繳回駕照或強制停駛。他建議交通部編製專門教材,先在小規模試點中鼓勵長者參與課程,再逐步擴大成強制回訓,以提升駕駛安全能力。

相較之下,高風險駕駛則需硬性管理措施。吳昆峯教授說,重大違規累犯肇事風險高,「一定要處理」,但現行交通部記點制度限縮後,部分違規行為無法有效辨識,降低管理成效。他指出,過去行政措施曾針對重大違規累犯調整記點項目,但缺乏充分評估,影響數百萬用路人的執行效果。

下一代人本交通促進會理事長王晉謙也表示,自民國113年微罪不舉修法及記點限縮後,除酒駕或無照駕駛外,制度仍缺乏有效回訓機制,造成高風險駕駛難以被及時識別與矯正。「違規記點在現行制度下,是唯一能篩檢不適任駕駛的手段。」吳昆峯教授補充,如果記點制度能與保險機制結合,追蹤行為人並安排教育措施,將可提升整體道路安全。

認知功能測驗與高齡駕駛 結合教育與實測更完整

政府推動高齡駕駛換照改革,但現行體檢與認知功能測驗是否足以辨識不適任駕駛,引起討論。嘉南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指出,長者可在指定診所接受「簡易版」認知測驗,費用約新台幣100至200元,通過率較高,網路甚至流傳參考題。完整版認知測驗則需新台幣3,000至5,000元,耗時約60分鐘,主要以醫療評估為目的,並非直接判定駕駛能力。

李俊宏副院長指出,醫學檢測有助篩選高風險族群,但若僅依測驗結果決定長者能否上路,仍不足以全面評估。他建議,應結合教育課程、模擬器或實際道路測試,形成完整評估機制。然而,完整方案成本高,如果全面實施,資源與量能可能有限,因此目前多維持簡易版測驗。

高齡駕駛常見操作問題包括剎車反應延遲、油門剎車混淆、路線記憶錯誤等,李俊宏副院長指出,這與視覺空間或動作辨識能力下降有關。失智症是高齡駕駛需關注的主要健康因素,其盛行率隨年齡增加。他建議,家屬可協助長者進行腦健康檢查,並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3年進行一次認知檢測,以維持駕駛安全。

高齡換照與交通配套 兼顧安全與可行性

交通部將高齡駕駛換照門檻從75歲下調至70歲,能否有效篩檢高風險駕駛仍有討論空間。李俊宏副院長指出,70歲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約10%,75至79歲升至20%,80歲約25至30%,85歲達40%。以失智症角度看,下調換照年齡僅能篩出部分個案,簡易測驗對輕度失智辨識效果有限。年齡下修後需測驗的人數增加,但檢測效益未必成比例,因此有必要評估成本效益。他建議,75歲以上長者若條件允許,可自費接受完整版認知測驗;有症狀就醫者則可透過健保給付進行檢測。

觀察國際做法,日本高齡換照除認知篩檢外,也包含上路測試;美國則要求異常者每年重測。相比之下,台灣目前僅有體檢與簡易測驗,缺乏定期追蹤。李俊宏副院長指出,高齡駕駛隨年齡增加,身體與認知功能均可能下降,若能結合教育課程、模擬器或上路測試,將有助完整評估。吳昆峯教授補充,除了失智症,藥物副作用也可能影響駕駛安全,因此換照或駕訓課程中應提醒駕駛人注意自身身體狀況與用藥影響,並教授安全應對策略,例如必要時暫停駕駛或求助。

高齡駕駛問題也與社會運輸環境密切相關。臺南市人本交通促進協會榮譽理事長余志祥指出,公共運輸覆蓋率有限,使得長者日常生活仍需自駕。以民國111年資料為例,台南市公共運輸市占率僅4.8%,私人運具使用比例達85.5%,顯示長者自駕需求高。李俊宏副院長認為,銀髮族的出行需求應納入規劃,包括共乘、送餐及在宅醫療等服務,作為篩檢不適任駕駛後的配套措施。

吳昆峯教授強調,高齡駕駛管理不應簡化為長者不上路即安全,而應思考整體運輸系統如何因應超高齡社會,兼顧安全與生活品質。「我們的交通政策,應該提供長者更多選擇,而非單純限制他們的行動自由。」

@66期執編律師:賴亭尹律師、蔡雅瀅律師、蔡毓貞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