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許慈倩
華麗的豪門爭產、清寂的佝僂背影,都是戲劇熱門取材議題,不論是誇張效果或真實反映人生,在在引起觀眾共鳴。而近一、二十年來,「熟年離婚」又是另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這些事件、這些畫面中,都呈現出高齡社會的風貌,而且其中都有律師可以扮演的角色。身為執業律師,準備好應對銀髮社會了嗎?
國家發展委員會在今(民111)年8月發表最新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其中指出:我國將於民國114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占20%),且老年人口占比將持續提高,預估於民國128年突破30%。人口結構的改變對國家發展、社會福祉都是重大考驗,影響巨大且擴及方方面面。年輕律師經常感嘆現今執業環境越來越艱難,其實整體社會是連動的,當出現新的趨勢,往往也帶來新的機會,職場的成就往往取決於是否有前瞻眼光和超前部署的行動力。
觀察需求或發掘商機?
日本在十幾年前曾播出一部夯劇《熟年離婚》引發日本社會的廣泛關注,而高齡者及其家庭所面對的問題,在以衝刺之姿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也並不罕見。恩典法律事務所創辦人蘇家宏律師,在觀察台灣社會轉變時,也提出熟年離婚這個現象。年輕時可以為建立家庭與對方攜手或忍受對方的配偶,在一方退休可以輕鬆過生活時,卻迎來一紙離婚協議書,雖然人生已屆暮年,有一方仍希望揮別過去迎接新生活。「這樣的故事裡面,你看見了什麼?我看見的是年齡和距離。可能是感情淡了,也可能是受夠了,就離婚吧!」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需求,當需求無法被滿足,就會為社會掀起一波巨浪,高齡族群也不例外。蘇家宏律師在看待超高齡社會,與其說在探討商機,他更重視的是需求。
而看見需求,他建議跳脫法律的思維,從人的角度觀照。法律人往往有個通病,在學校都要學最艱深的,這樣顯得自己很厲害。蘇家宏律師坦言過去鑽研公司法,除了社會需要外,也因為感覺很炫。但是當社會不斷改變、轉型,離婚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進入耳順之齡想離婚的人越來越多,去探索他們的需求,才知道要提供哪些服務。
他也從陪母親到銀行辦事的經驗發現,他只是從旁協助媽媽填妥單據、回答了幾個簡單的問題,「還好有你在,我就比較放心了。」媽媽的回饋讓蘇家宏律師印象深刻。年輕人自己出門、自己逛街購物或辦事,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是老人家,即便外表看起來仍硬朗,但總有需要人陪在身邊的時候,更何況他的財產,誰來幫他守護?
他也想起一位罹患失智症的親人,已經無法表達自己意見,臥病在床。他更需要有人來照顧他,包括存款提領也需要人代勞;當病程往下走,住怎樣的病房、採取怎樣的醫療照顧、要不要灌食或急救等等,都需要有人來決定。
在蘇家宏律師眼中,看待超高齡社會,看的就是他人的需求。人終其一生,不就在追求安穩、平安的財富生活—從這個出發點思考,作為一名律師可以帶給對方怎樣的價值,而不是一味的想著商機。「我們的思考要落地,我的商機和對方的需求不見的是一樣的,我們要從對方的需求去看,這已經不是在談法律層面的問題,而是實實在在,靈魂與靈魂的對接。」
世界在改變,那你呢?
超高齡社會有龐大的需求要被滿足,不能只想著其中有什麼商機,儘管商機是從需求而來,但蘇家宏強調角度不同,所呈現的價值絕對不一樣!「我們如果沒有站在他們那邊,那世界也不會站在我們這裡!」換句話說,身為律師如果無法設身處地照看當事人的需求,就不會是好的律師,也經營不出精彩的職涯。
蘇家宏律師在法律專業之外,流露出溫暖與熱情。他總是鼓勵年輕律師去看現在社會的需求。不論是婚姻關係或各種授權,都顯而易見,只是,在少子化社會中,誰可以協助長者來做這些事?儘管現在社會高度倚賴專業分工,但是缺乏橫向溝通與聯繫的社會也顯得脆弱。在看待周遭親友或新聞事件中的長者,律師是將自身定位在「透過官司解決問題」或「設法預防,不要讓問題發生」?蘇家宏律師認同,前者想法沒有錯,法律訴訟本來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他更期待的是有愈來愈多法律人願意從後者去思考。在沒有進入訴訟之前,盡量讓它不要發生,這個角度或許也可以想像出律師不同的未來。就好像身體健康檢查,有人定期安排、有人徹底排斥,背後各自有原因。但我們相信,透過健檢找出身體毛病或潛在問題,於是可以藉由改變飲食和生活型態,或執行健康促進對策讓疾病不要發生。預防醫學行之有年,但並沒有造成醫生失業,反而擴大了醫療產業的陣容,也照顧到更多人的健康福祉。
律師去發掘超高齡社會的需求是相同的道理,不是想著解決問題,而是去預防問題發生,可以透過和其他專業的合作,一起建構更溫暖和諧的社會同時把餅做大,讓法律服務業崢嶸。
照顧不同階段的需求
人的一生都是哭著來,但求能含笑離開。如何能過完無憾的一生,唯有身心靈都能平安。規劃遺產、預立遺囑等,是律師較常碰到的案件。註記下客戶所談內容,據以擬出遺囑和遺產分配—多數律師如此操作,但蘇家宏律師再次強調探索需求。他舉例:有老人家來面談,說到某個兒子就會以責備語氣說「一毛錢都不要留給他!那個歹兒子!」有的律師就筆記下來,某兒子喪失繼承權。但,這就是事實嗎?如果願意多和老人家聊幾句,或許會聽到「說到這個歹仔,真的很氣,錢我是一毛都不會給啦,不然就留棟房子給他好了。」任誰都聽得出來,父親對兒子還是在意的,哪裡是他口中的恩斷情絕。
如果律師一聽到老人家在罵兒子,就下判斷,未免失之魯莽。蘇家宏律師認為:律師和醫生一樣,有時不能只聽病人談自己病情,例如病人抱怨自己心痛,醫生就開心臟方面的藥給他,結果病痛沒解除,有時反而造成更糟的狀況。如果多幫病人安排一次檢查,或許會發現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火燒心。
對蘇家宏律師而言,律師是秩序創造者,要幫當事人架構出與周遭關係的秩序時,在專業之外,還需要愛心和耐心,律師如果也懂一點心理學、社會學或社工等專業,才能在關注人的同時做出更精準的判斷。「部分律師總是聽當事人說要對某人提出訴訟,就滿口答應幫他告對方,儘管這並沒有錯,但也有可能到後來會發現,這是誤會一場。」蘇家宏律師再三提醒,尤其在面對年紀老邁的當事人,只能更加細心。
期待修法 讓規則與時俱進
面對超高齡社會,蘇家宏律師期待律師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而且把這目標置於「求溫飽」之前。他始終相信,只有提供更好服務,客戶乃至整個社會才會給予更好的回饋,這將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具體來看,當這份職業廣獲社會大眾肯定,在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需求時都會想到律師,律師更有機會帶給社會平安。以遺產為例,當產生紛爭時,最後就是交由法官判決,但是法官所判未必是老人家真正的期待,因為比起孝心,對遺產更具有野心的人,可以花心思去創造出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來影響法官判決。進入超高齡社會,這樣的問題會愈來愈多。所以對人的照顧和資產的保護也變得格外重要。
在林林總總的需求中,遺產規劃、遺囑撰寫和遺產分配與執行將是需求的大宗。蘇家宏律師卻憂心地提到,建構一個能夠帶給人平安的超高齡社會需要許多專業、不同領域投入,彼此要在一個穩固的框架中互相理解及支援。這個框架就是法律。然而目前與超高齡社會相關的法條存在許多不合時宜的規定。以口授遺囑為例,其中錄音類型規定須使用錄音帶。由於錄音機、錄音帶都不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商品,取得越來越困難,但法律仍如此規定。另外,代筆遺囑依規定只能手寫,但因執行上的困難,法院出現以打字製作遺囑有效的判決(或是案例),但他認為這有破壞規則之虞,追本溯源還是應該從修改法律做起。因應超高齡社會需要修改的法條非常多(主要是與繼承相關的法律),這麼重要的法律卻沒有跟上時代,修法成為當務之急。
他進一步補充,台灣的法律一直以來重視防弊,因為怕有圖利的問題,但是立法太嚴,也有可能限縮產業發展的空間,包括長照需求即將大增,但有沒有支持的政策;而且硬體建構之外,少子化情況下,誰來照顧長者?千絲萬縷又彼此羈絆的關係,法律人在看待超高齡社會,不能只用法律的觀點來看。「理想的狀態是立法從寬,執法從嚴,但現況卻是立法從嚴,執法寬嚴不一。」他期待未來修法或立新法,法條能夠放寬,給產業適度發揮創意的空間。產業蓬勃,法律服務的需求也會出現。
在個人心態上,基於律師的責任在創造秩序,他提醒律師要有自覺,知道自己是很有價值的。這份自尊自重讓律師能夠更接地氣的生活,從工作與生活中體察他人的需求,而在看待所有事物時,都可以當仁不讓。
參與,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社會參與對律師而言,是自我提升很重要的管道,因為律師處理的是人的事情,處理過程絕對少不了溫度。所以找時間當志工,或試著和長者多溝通,都有助於了解他們在意的是什麼。付出愈多,心態上會更積極,眼中也不再只有訴訟。蘇家宏律師認為,訴訟當然很重要,但這只是一部分。優秀的律師不該把部分看成全世界,透過參與,才能擁有建構世界秩序的能量。
高齡社會最需要的是溫暖,而不是法條的應用,畢竟許多法條都必須改了,讀得再熟透又如何?如今更重要的是,觀照社會現狀,以當事人的立場去思考法條的應用,這和硬生生去背下書本上的法條是截然不同的。法律條文對應到整個社會,但如果對高齡領域有興趣,更要強化自己處理案件的細節,成為有溫度的律師,而不是只在意官司勝負的律師。
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對當事人來說,固然在意輸贏,但也不乏官司打贏了卻仍鬱悶不樂者,作為他的律師,有沒有發現這件事、關不關心客戶是否開心?有這樣的覺知,就會提醒自己在處理每個案件過程,多去關注「這個人」,而不只視他為客戶。而對於律師來說,超越勝負的思維,是蘇家宏律師更想分享的。年輕律師面對無法取勝或無法解決的案件時,往往充滿挫折。他也走過這樣的心路歷程,經過多年歷練,他益發體會天無絕人之路,即便在法律上棘手的難題,但上帝不會出錯,種種安排各有意旨。能夠用超然的角度看事情,較能從失意中站起來,也能把溫暖傳達給當事人。
蘇律師笑著說,把事務所命名為恩典,就是希望讓世界平安,做為法律人,他從法律的觀點到人的關懷、再到的境界。他分享信仰帶來的力量,而對於沒有信仰的人,也建議多向人請益。不論是專業上的學習或待人處事,人與人彼此關懷與協助才有辦法前進。預見超高齡社會到來,法律人更需攜手,一起創造不遠的未來。
@54期執行編輯:李兆環律師、魏千峯律師、吳采模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