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搗亂 創新司法審理來接招

撰文|杜韻如 圖片來源 路透社、Shutterstock

疫情使得人們如常的生活驟變,就連法院的案件審理工作,也不得不做出調整,來看看世界各國是如何因應疫情,發展出哪些創新司法審查模式,以及又會遇到什麼樣的意外狀況?


我國疫情在今年中開始變得嚴峻,宣告進入三級緊戒期,不僅許多活動臨時喊卡,就連法院也在警戒期間罕見公告,除非案件具有緊急性(如證據保全事件)、時效性(如已定期宣判或羈押中被告案件),或其他有即時處理必要的案件,以及個案符合遠距視訊(包含延伸法庭)的法令及軟硬體設備條件,得由法官斟酌具體情形例外開庭,否則均將暫緩審理。

至於民眾如果要進入法院,需採實聯制登記;自主健康管理者若需進入法院,將由法院引導至戶外隔離安置區請專人協助處理;聯合服務中心訴訟輔導服務,僅受理電話及視訊線上諮詢;陳情業務則僅受理電話、郵寄及電子郵件陳情;其他服務則改採郵寄、線上或多元繳費等方式,盡可能避免直接接觸。

在疫情改變許多人的生活模式之際,更推動了科技的快速發展,就連司法程序也已朝向數位轉型之路邁進。

遠端開庭,挑戰科技與技術應變力

綜觀世界各國更是早在去年就深陷疫情危機,為確保法庭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不會造成相關人員染疫的風險,除了許多國家的法院人員,都即刻改採遠距辦公進行工作之外,也提出不少創新審理模式。而目前世界多國法院最常採用的,便是遠端視訊開庭的方式,只不過使用科技遠端會議,在初期仍需要克服許多科技與技術層面的狀況。

其中相當著名的是美國一起家暴線上聽證會,被害女子在申請保護令的審訊過程中,在鏡頭前說話支吾其詞,並且不時向鏡頭外張望,感覺似乎非常緊張不安,謹慎的檢察官和法官同時也發現,另一個鏡頭內的被告,竟多次在被害女子向外張望時,眼神也同時飄向畫面之外,懷疑兩人可能身處同一個空間,且被害女子疑似受到威脅,於是機警地立刻報警,最後果然在被害女子住處逮捕到被告。

這個案件顯示出遠距開庭時,得先克服「場所安排」的難題,以確保關係人能夠無相互干擾、不會受到壓力的脅迫,對此,臺灣法院的作法是,讓證人進行視訊開庭時,可就近前往當地的法院開訊。除此之外,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是否能從鏡頭當中,正確判別出當事人的眼神表情、情緒波動、肢體語言及表達真實性,也成為遠距審訊時的一大考驗。

另外提供一個有趣的案例插曲,就是印度最高法院,制定了一項對於所有出席視訊法庭的人,都要穿著整齊、背景正常且注重儀態的規定,原因是在訂定此規範之前,曾發生兩起律師竟然躺在床上,穿著睡衣就視訊開庭而遭到法官斥責的荒誕事件。

為確保法庭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不會造成相關人員染疫的風險,目前世界多國法院最常採用的是遠端視訊開庭的方式。

視訊審理,訴訟判決零距離

英國一項遠端視訊調查統計,有44.7%的人在遠端視訊時遭遇技術問題,其中包括許多被告,沒有能力使用或擁有遠端會議的器材而難以配合,另外還有全視訊會議,通常礙於鏡頭設備、網路頻寬的穩定性和速度性因素,造成在過程當中,很容易出現畫面延遲、中斷等問題,不免多少影響到審理的流暢度、可信性和效率,但仍有高達71.5%的律師,對遠距離開庭,尤其是視訊會議表示滿意。

我國的司法院資訊處則從去年開始就在進行視訊平台的選擇,必須考量到安全防護性、操作簡易性和使用普及性,因此像是有資安疑慮的Zoom、操作稍有複雜度的Teams,以及需要註冊帳號才能使用的Google Meets都遭到三振出局,最後終於選擇由台廠訊連科技開發的「U會議」,無需註冊、網頁就能開啟,並且可搭配同步錄影軟體,預計在8月底前,全台的法庭內,都能安裝完成一套視訊系統,且目標是90%以上的法官,在疫情結束前,都擁有至少一次視訊法庭的經驗。

遠距司法審議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技術挑戰,就是如何將以往親筆簽名或蓋手印簽署的重要法律文件,改為由網路上就能簽訂,但為了顧及安全性和保密性,需要使用數位ID認證系統來進行文件簽署的加密和解密,因此澳洲的法界相關人士,從去年疫情爆發初期,便開始學習相關新科技平台和技術,包括網路開庭、通過網路簽訂重要文件,這使得有能力將資本投注於科技設備和技術訓練的大型法律公司因此而受益,反觀若是資源不足或是沒有提前佈局的小公司,可能就會因技術不足導致案件勝訴機率降低。

司法審案,邁向數位轉型

除了視訊開庭之外,美國最高法院首次也宣布採電話會議方式,進行檢方與被告以及訴訟雙方之間的辯論,包括法官、律師、證人在內的相關人員,也都會透過電話會議方式進行聽辨、答辨和裁決,再將審理過程內容以線上直播錄音方式,提供新聞媒體用於撰寫報導之用。

這是由於以往美國法庭為維持現場秩序,以及對於證人、證物或證詞的內容必須保密,或是要避免陪審團決議受到影響,通常會禁止現場進行拍攝或錄影,所以才會決定以較傳統的電話會議形式遠距審理案件,可避免留下任何影像形式的記錄,而電話會議因為看不到影像,特別需要加強身分的辨識。

在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模式之際,同時為人們開創不一樣的思維,更推動科技的快速發展,就連法院也已朝向數位轉型之路邁進。

關於我們

台北律師公會會刊於2009年改版《律師雜誌》為《在野法潮》季刊,從學術性之法學評論刊物,改版成為以封面故事展現該期的主題, 並以報導文學之方式展現議題的思維,以抽象的哲理與精神橫跨各法學領域及社會議題,展現多元跨專業範圍的探討,讓法律人與社會橫向及縱面密切接軌。
因應數位浪潮襲來,並響應環保,《在野法潮》於2021年9月30日第50期起改版為網頁版,不變的是轉變求新,係以不同型態、更優質的豐富內容及更全面的觀點呈現法律人的多元面向,使法律議題更具可近性與人文關懷,並供讀者隨時點閱享受閱讀之樂趣。
期待您繼續給予支持,並不吝予以指正。

連絡我們

會館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 7 號 9 樓 

服務電話:( 02 ) 2351-5071 (代表號)      

傳真電話:( 02 ) 2391-3895     

電子郵件:tbax@ms17.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