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看回台灣 法律人夢想中的法庭空間

撰文|李寶怡  圖片提供|閻辰昌建築師事務所、Hamonic+Masson & Associés、KAAN Architecten、Palais de justice de Bordeaux

一般人對於法庭空間感覺十分嚴肅、有壓力,但在剛落成啟用的荷蘭阿姆斯特丹法院、西班牙托爾托薩法院及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AIA)大獎的美國洛杉磯新聯邦法院,新穎的建築外觀不但完全看不出是法院外,室內空間更是繞富意境,將室內外環境連結,審判廳也變得明亮而更具科技化。而法律人心目中最理想的法院應該長什麼樣子呢?來聽聽不僅是專業律師,同時也有建築師身分的李仁豪律師怎麼看?


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法院、法庭空間是什麼?是如同美劇《法庭女王》(The Good Wife)、《無證律師》(Suits)的明亮時尚法庭,或是如同日劇《鴉色刑事組》、《王牌大律師》在具有歷史古跡的法庭裡打開庭審判,抑或是韓劇《至法之上》或《惡魔法官》充滿未來感的法庭呢?

荷蘭阿姆斯特丹法院運用玻璃帷幕及白色大理石營造簡約明亮的空間感。©Fernando_Guerra

從華山司法園區競圖發想未來法院環境

因應臺灣高等法院及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要遷至華山司法園區而發包工程競圖及得標公告,在經歷幾個月的徵件及評選,最後由臺北地方法院及內政部營建署宣佈,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黃聖吉建築師事務所、Architectus以「光」為建築主題及媒介,塑造司法園區及建築體的不同氛圍之空間意象,呼應與詮釋司法精神的各種面向,獲得華山司法園區新建工程。

雖然,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以其基地的歷史結合建築設計,將「司法文化」與「都市文化」結合出另一個創新場域,但無論從首獎或其他競圖(如第二名的閻辰昌建築師事務所或第三名的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作品裡,亦可以看到大家都在建築外觀維持法院公平正義的意象,但也大量利用華山園區裡廣大的綠意草坡及附近的高架廊道串聯出更親民化的司法新形象。當然,也開啟法律人及司法界對於未來的法院及法庭空間應該長什麼樣子?以及該形塑什麼樣的氛圍?充滿許多想像及討論空間。

他山之石1 荷蘭阿姆斯特丹法院

荷蘭阿姆斯特丹法院由KAAN Architecten設計建造。©Fernando_Guerra

事實上,近兩年來國外有不少法院改造的案子引發話題,像是位於荷蘭Zuidas重劃區今年5月才剛落成啟用的阿姆斯特丹法院(Courthouse Amsterdam)。

它是由中央政府委託NACH集團邀請KAAN Architecten設計建造一棟樓高達50公尺的建物,其外牆以玻璃為主要材質,讓自然光源可以照進室內,也讓室內空間視野良好可俯瞰城市景觀。法院內部以橫向方式分隔為3個大區域,以做好職能分離,設置50個不同的法庭,容納了超過1,000位工作人員,其中包括200名法官。而且為維護審判的公正及安全性,被告的拘留室位於大樓下方,並設有單獨的上進出通道。

至於大樓入口處設計了一個大型的室外廣場,幾乎占據了法院四分之一的面積,廣場除了設計倒影池外,也種植綠地及植生牆,並設置與室內設計同款的石灰色地板和長木凳,為來訪者提供了一個休閒場地,也企圖拉近與民眾的距離,讓法院不再是嚴肅的象徵,更多是親民的空間。

他山之石2:法國杜埃法院

法國杜埃法院擴建計畫利用斯卡爾普河設計成圓弧降板式的舞台大廳讓訪客可坐在其中欣賞外面風景。©Takuji_Shimmura

無獨有偶的,在法國的另外一個法院設計案—法國杜埃法院(The courthouse of  Douai)擴建計畫,也是提出親民訴求。

這是由知名的建築師Hamonic+Masson & Associés事務所操刀,運用新舊融合的手法,將有百年歷史的法國杜埃法院擴建。其運用建築手法及穿透性建材方式,將法院原本1714年遺址和1978年建築體融合一起外,並利用緊臨河邊的開闊空間在視覺上連接了街道、走廊、公共大廳和斯卡爾普河,並設計成圓弧降板式的舞台大廳讓訪客可坐在其中,透過巨大的落地窗欣賞外面風景,如斯卡爾普河及當地著名的歷史古蹟波林喬夫宮(Pollinchove Palace)等。

同時二樓以上空間卻利用金屬網狀立面材質設計成金屬「窗簾」,將不公開的審判室隱藏其中,符合法院要求在正義之中又保有隱密性的空間設計。

針對國外這兩個案子,同時身為律師跟建築師兩種專業身分的品仁法律事務所李仁豪律師表示:「這對台灣法庭空間設計相信都有指標性意義及參考價值」。

法院建築的改變象徵人與司法的變化 

李仁豪律師表示,台灣早期的法院建築,多半都是日治時期興建的西方歷史式樣建築,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司法的演進,法院空間也隨之改變,以反映司法對當事人權益的尊重——法院不只是接受審訊的地方,許多在法院建築空間設計上的改變,都在傳達人性、溫暖,與司法值得信賴的意象。從繁複威嚴的古典走到簡約明亮的現代,法院建築一點一滴的變化樣貌,也象徵了人與司法的微妙變化。

尤其是台灣這幾年,各地法院的新建陸續完工,例如位於高雄的橋頭地方法院、竹北的新竹地方法院、中路特區的桃園地方法院等等,都是因應舊有的法院空間已不符需求,而在附近重劃區域尋找更大的基地興建,有點類似荷蘭阿姆斯特丹法院位置的座落條件,並運用大量的石材營造出法院莊嚴氣氛,且擁有氣派的大廳及公共藝術,另於戶外空間設置大量植栽及廣場等等,都是在營造良好的空間感及舒適性,十分欣賞。

高雄橋頭地方法院透過綠意及景觀造景成為高雄拍照熱門景點。©閻辰昌建築師事務所

但身為律師的他在因應業務需求而實地走訪這些地方時,仍感覺設計上仍有許多的改進空間,例如:動線規劃不清楚,導致律師及訪客很容易迷路;其次,就是各使用者的隱私性仍不足,往往可看到律師及當事人大剌剌坐在法庭外等候開庭,不似外國另有空間可以保有隱私等等。

融合文化及地景的法國波爾多法院

李仁豪律師就十分推舉1998年落成的法國波爾多法院(Palais de justice de Bordeaux),其是由英國建築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配合舊法院的中古世紀建築及地方風土民情設計而成。波爾多是法國著名的葡萄酒產區,因此採用7個錐形大酒桶形式成為一個個封閉式的法庭,法院外部人員面對這些錐形大酒桶走進法院,至法院內部人員則由這些錐形大酒桶後面方正的行政大樓進入,獨立而擁有隱私,也將公共區域及非公共空間分開。當自然採光從法庭的頂部落下時,搭配室內法庭莊嚴而寧靜的室內裝修、特殊的收音及吸音材料設計,在裡面審判就像是在教堂一樣審慎。

而公共空間全都圍繞這7個「酒桶」流動,框架在一個帶有76公尺長的玻璃幃幕牆搭配巨大鋼框架內,因此民眾在此行走時,可以從建築內部看到戶外庭院及街景。而整個建築體透過輕巧波浪形鋼構屋頂將新舊建築包覆在一起,並在外部庭院和行政大樓之間形成了一個通風廊道。

法國波爾多法院是由英國建築師理察·羅傑斯運用酒桶意象將新舊建築融合改建。
© Bordeaux_Palais_de_Justice

「整個建築物看起來相當符合當地人文特色,不但能融合中古世紀的市景,也能與司法透明度及葡萄酒的意象連結,透過公共空間與非公共空間的規劃及動線安排,讓市民可以親近法院,卻又與法官、律師及當事人區隔開來。」李仁豪律師說。

設計出符合多元審判需求的法庭空間是現代法院建築的新議題

相較於各地新建的地方法院多在重劃區,建築外觀多以方正形式去處理,沒有特殊性。因此像法國的杜埃法院及法國波爾多法院的建築設計,李仁豪律師就十分期待能在華山司法園區能呈現。畢竟華山司法園區附近有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像是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的建築物為日據時代的製酒工廠,具有包浩斯(Bauhaus)意象的市定古蹟之行政院中央大樓等等。

另外,根據營建署在《建築師》雜誌公布的華山司法園區排名第1至第3名的競圖設計看來,幾乎每位建築師都思考如何好好利用華山園區的廣大草坪,「法院設計是一門很難的學問,除了要考量司法的使用需求外,還要解決建築本身的課題,例如都市環境、交通動線、結構構造、通風、採光等。」李仁豪律師表示。

尤其因應時代需求,法院裡的法庭不單只有民事法庭、刑事法庭、行政訴訟法庭,還有少年法庭、家事法庭、勞動專業法庭、簡易法庭、其他專業法庭等等,未來還有國民法官制度等等,如何設計出符合多元審判需求的法庭空間是現代法院建築的新議題。

期待機能更完整更人性化,美學更豐富多元

李仁豪律師站在專業的建築人立場,認為法院建築必須完美整合美學及機能,就美學面向,雖涉及個人主觀感受,但李仁豪律師仍建議新法院的多樣性樣貌可以再增加,不一定要四四方方的建築造型才叫法院;至於機能面向,李仁豪律師提出四個方向可以討論:

第一是動線設計方面

他舉最近才完工落成的桃園地方法院為例,建築外觀雖然氣勢磅礡,但在動線上卻有待改善,因很容易在偌大法院裡面繞來繞去卻找不到想去的法庭,這會讓來前去開庭的當事人心情及壓力負擔加重。

第二是空間規劃部分

應規劃一個舒適的開庭等候區,而不是全部人都在法庭門口苦苦守候,一來對當事人沒有隱私,也拉大法庭對人民的距離感及負面感受,如果能像國外法院建築設計明亮寬闊的等候空間,並與中庭或戶外景觀做結合,讓走廊能寬敞一些,讓舒適的座椅增加等等,這都能讓前去開庭的當事人心情伴隨視野開闊,舒緩情緒。

第三是動線私密性問題

無論在國外影集裡或是國外法院建築設計都可以看到法官、刑事被告、其他出庭者均有獨立的行走空間,彼此不會干擾,也能保有隱私,是非常重要的規劃,希望能在台灣法院設計裡落實。

第四是透過建築設計能扭轉台灣法院給人傳統衙門威武或做壞事的既定印象

因為現在法院不單單只有審判功能,還有各種調解、各種公證結婚等等也會在法院進行,李仁豪律師更提到,他有次去由閻辰昌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高雄橋頭地方法院開庭時,就看到有穿著婚紗的新人到法院廣場上拍照,代表法院印象已在改變,「但如果能再進到法院裡面就更好了。」李仁豪律師強調就像國外許多法院有設計禮堂、戶外公園或中庭及餐廳等等,藉以拉近法院與民眾的距離。

期待多面向聲音創造更親民化司法環境

最後,李仁豪律師表示,透過華山司法園區的競圖比賽引發司法界及律師們重新看待每天進出工作的空間是很好的契機。此外,既有法庭空間的改善,司法院也有在找專家討論及執行,像是法庭位置的配置或科技設備的增添等,但如果能再多向外徵詢專業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律師及民眾對法院空間的期待及想法,並多面向的討論及互動,必更能創造出更親民化的法院建築。

關於我們

台北律師公會會刊於2009年改版《律師雜誌》為《在野法潮》季刊,從學術性之法學評論刊物,改版成為以封面故事展現該期的主題, 並以報導文學之方式展現議題的思維,以抽象的哲理與精神橫跨各法學領域及社會議題,展現多元跨專業範圍的探討,讓法律人與社會橫向及縱面密切接軌。
因應數位浪潮襲來,並響應環保,《在野法潮》於2021年9月30日第50期起改版為網頁版,不變的是轉變求新,係以不同型態、更優質的豐富內容及更全面的觀點呈現法律人的多元面向,使法律議題更具可近性與人文關懷,並供讀者隨時點閱享受閱讀之樂趣。
期待您繼續給予支持,並不吝予以指正。

連絡我們

會館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 7 號 9 樓 

服務電話:( 02 ) 2351-5071 (代表號)      

傳真電話:( 02 ) 2391-3895     

電子郵件:tbax@ms17.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