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風起,多元專業成主流

撰文/許慈倩

資通訊科技發達,帶動全球性的跨界跨域風潮。科技力的挹注下,各種創新服務、新創事業如百花齊放,從公部門到職場,新的組織型態和職缺也不斷推陳出新。基因工程、風力發電、人工智慧、科技民主……,主導著人類未來。與此同時,新的倫理衝突、前所未見的矛盾與紛爭也宛如被打開的潘朵拉盒子。傳統業務依舊棘手,新型態的紛爭已迎面而來!法律人將如何回應這個嶄新的世界?

「那天我看到你跳舞,我看到的是另外一個故事。我看到一個新的世界很快就要來臨,更加科學化、更加有效率,是的。針對舊有的疾病將有更多治療的方法,這是好的。但這同時也是一個嚴厲而殘酷的世界。我看到一個小女孩緊密閉上雙眼,雙手擁抱著過去那個友善的世界,一個她內心明白已經不再存在的地方,而她還是緊抓不放,懇求它別放開她的手……。當時我看到妳時,心都碎了,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幕。」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在《別讓我走》一書中,人類面對「複製人」表達出的矛盾心情。

當複製人發展到成為真實的血肉之軀,有各種情感和渴望,有靈魂也有獨特的才華,但終歸是人類製造出來解決某些難題的「工具」,其中所牽動的倫理議題,如同今日我們面對迫在眉睫的人工智慧(AI)面世後的各種思辨,極為困難卻又不容逃避。

然而,科技主導下,既陌生又真實的21世紀,所面對的挑戰還不只於此,在不斷推陳出新又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中,法律如何作為社會規範的底線,繼續扮演解決紛爭的角色?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台大科法所」)所長吳從周坦言:「21世紀的法學,必須迎向許多時代的挑戰。」

網路時代創造了諸多新興法律問題:例如以基因科學為基礎的生物科技,已將人類社會、倫理以及環境生態帶向另一個廣大未知的臨界領域,包括人類複製的法律倫理爭議、胚胎幹細胞的運用、基因改造食品(GMO)的標示等問題;而在製造技術方面,奈米技術成熟發展下,奈米尺寸的科技產品正走入我們的生活,不只奈米晶片,還有奈米電池、奈米雷達、奈米彈簧,乃至奈米機器人,被應用在資通訊元件或進入人體探查病灶,乃至製造出先進武器等。同時奈米材質的特性也顛覆人類既有認知,既造福人類,也可能對人類或環境帶來無法預知的傷害。科技與生活大大地往「微觀」層次延伸的同時,必須思考福禍相倚的各種可能。

科技社會時代已堂皇到來,吳從周教授提醒,相應而生的是對自然的加工、改造與破壞,對於這些現象,既有的法律制度是否能因應這樣的趨勢?有沒有能力回應大環境變遷有沒有可能透過法律制度引導或創造更有利於科技與永續發展的環境?甚至既有的法律人,是否具備處理這些新興問題或嶄新趨勢的專業?吳從周所長認為這些都是法學教育必須重新思索的問題──而這又何嘗不是身在法律工作現場的審、檢、辯必須不斷檢視的命題。

多元社會下 法律人的視野與專業

吳從周所長從法律學者的角度進一步指出,近年來世界各國也開始反省各主要文明的價值衝突,包括第三世界公民社會的動力不足和經濟體質的脆弱,使得憲政主義、自由民主制度在第三世界的實現,充滿動盪與不安的變數。即使台灣和其他宣稱以民主憲政作為統治正當性的國家,對於擁抱民主都有高度共識,但在各國的具體制度實踐上,依舊大小爭議不歇,顯示世界進入冷戰時期後,並未帶來憲政主義的實現和人權盛世。他說,在威權時期,人們把民主與人權視為共同理想,但威權高牆被推倒之後,卻可能陷入另一種高度的衝突與緊張關係,該如何妥善面對此類爭議與衝突,已不是傳統實證法學所能因應。

以台灣為例,在政治經濟全球化與台灣加入WTO的雙重條件下,台灣與全球經貿夥伴的競合關係、還有兩岸關係,在新世紀時代都必須全面性的調整。更遑論資通訊發達下,產業變遷、資訊安全、領導統御等,都對台灣形成嚴峻的考驗。

他坦言,過去的法學教育與研究,較輕忽對法律體制等政治經濟宏觀層面的掌握與分析,也欠缺具備金融與經貿背景的法律技術人才的培養,因此他認為法學教育與研究迫切需要透過體制創新,來創造突破性的典範。

從全球、區域到台灣,從科技滲入每個不同領域和面向,帶來翻天覆地的巨變,社會愈來愈多元發展下,法律所規範的內容當然會愈趨複雜,所規範事務的專業含量也愈來愈高。

醫療糾紛重大工程仲裁、跨國家事案件、智財或商務案件等,不斷挑戰法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時代演進下,法院也越趨重視跨領域的分工,從家事、智財、勞工到商業都有專業法院;而醫療、工程等專業法庭更已運作多年。要讓專業法院、專業法庭發揮效益,「除了傳統法律規範的知識外,法律人還需要多元專業化的知識。」吳從周所長以肯定的口吻表示。因此,不論司法院或律師公會都積極投入跨領域法官與律師的培訓,開始要求跨領域專業學分的學習與證書。

而台灣大學作為國內學術龍頭,早預見此一重要趨勢,而在18年前傾盡法律學院資源成立科法所。提供其他專長人士學習法律的機會,也培養具有其他專長的法律專業人士。在培育人才之外,同時開展法律與其他領域的整合研究。

法律與多元專業的對話

面對多元複雜的世界,產業之間早已啟動跨界跨域合作,企圖以資源共享、技術合作等方式期使企業或產業順利轉型、升級,連近年來最夯的永續議題也吹起跨界風。

現代人高度倚賴3C產品,其背後資訊儲存、傳輸量之龐大,恐怕大部分的人類都無法想像。以科技巨擘微軟為例,在全世界就有超過200座資料中心,且計畫未來每年會增加數十座。為了讓資料中心全天候運作,室內必須恆溫恆濕,因此說Data Center是個吃電怪獸並不為過。二、三十年前,全世界都在歌頌E化的便利、效率與環保,但如今看來,龐大的耗能與碳排,把資訊產業列入環境殺手之列也說得過去。但是,恐怕沒有幾個人願意回到過去沒有電腦和手機的時代!企業必須承擔永續的責任,微軟就與緯穎(資料中心解決方案供應商)合作,在美國華盛頓州建立全球首座液冷資料中心,成功開發出高效能的環保解決方案。台灣產業的跨界盛事不只一樁,信手拈來,富邦金控與運動產業合作,一方面推廣民眾運動企業就為地球種樹、活動中的服裝、餐具等也以環保材質為主,讓民眾與協力廠商都能參與永續議題;面板大廠友達和壽險業者合作成立新能源公司,透過穩定資金的挹注,讓工程技術與資金打造出綠電平台等。

每一次跨界都是一次航向未知的驚奇旅程,各方雖有共同目標卻也不乏各自盤算,能夠理解共同目標、彼此利益所在,其中所涉及的各種專業,能夠為各方搭起溝通橋樑的法律人在其中絕對有角色。

正因為社會朝多元化發展,法律人必須以多元專業知識來回應社會,台大科法所的教學目標,是讓原本非法律背景的專業人士,經過3至4年的學術洗禮,而擁有足以擔任司法人員與律師的法律專業知識。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將其既有的專業學科知識運用於法學研究上,以因應新時代國家社會對法律人的需求。

耕耘新領域 學習是永遠的功課

正因為認同法律與其他專業的交流、融合,有利於解決新時代的紛爭,台大科法所有別於其他學校的在職專班,訂出92個學分的學習門檻。吳從周所長不諱言:「課業負擔並不輕,建議有強烈學習動機的專業人士來報考,雖然我們沒有規定學生不能兼職,但多數會以全職學生的方式來度過這難得的法律知識學習時光。」

吳從周所長表示,在自由的學風下,利於和校內其他系所進行科際整合的教學和研究。頂尖師資、扎實課程安排,又有豐富多元的國際交流,與全球70所名校交換學生、邀聘名師來台客座講學、英語模擬法庭比賽、到海外發表論文等。更不用說,由實務教師帶領學生貼近不同職場生態與需求,也已行之多年。

投資自己的未來、時間與金錢,吳從周所長認為從人文社會、經濟商管、生物醫學、自然科學,電機資訊等領域進入科法所的學生,不乏原專業領域中的翹楚,在法學素養加值下走出更精采的職涯。截至110學年度止,該所共有317位畢業生,其中約6成在完成學業後通過司法考試,投入律師或民間公證人等法律專業領域,並有部分擔任企業法務、大法官助理等工作;也有將近2成畢業生回到原本專業職場,繼續從事包括醫師、大學教授、藥師、會計師、建築師、企業財務長、專利工程師、雜誌副總編輯等,透過他們將法律帶入各個領域,以期對社會多元且健全的發展有更大的貢獻;此外也有畢業後投入公部門,包括總統府、地方政府新聞局、國稅局、交通部觀光局、中央造幣廠等,以跨科際的專業能力為全民服務。

事實上,除了設置科法所讓法律人跨到其他專業領域,或培養其他專業菁英具備法學素養,在台大還有設置於推廣學院的學分班,讓有需求卻無法騰出3年時間取得正式學位的專業人士多一個進修管道。而且除了台大之外,像東吳大學、政治大學、陽明交大等校,也有類似的學分班或在職專班,以不同的辦學方式為社會培養雙專業,甚至多元專業的法律工作者,為穩定多元發展貢獻力量,也為台灣在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時,擁有豐沛的即戰力。

社會在走 多元專業要有

2022年美國在《國防授權法案》要求下催生出首位AI部長(Chief Digita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ficer,CDAO),印證了科技足以帶動組織型態的變遷,更令人稱奇的是這位AI部長克雷格.馬特爾(Craig Martell)堪稱是跨領域奇才。大學念政治理論、擁有哲學和政治雙碩士,也鑽研過邏輯學,更是熱中機器學習的資工博士。而向來以理工科系為主要徵才對象的台積電,也在去年向全世界具備政治經濟學或國際關係相關背景的博士發出求才令,引起一陣熱議。而事實上,具備人文學術背景的人才在高科技含量的跨國企業中並不少見,而這樣的風氣,已漸在台灣發酵,特別是金融產業,經常以跨領域團隊來設計並執行專案,甚至以產學合作方式讓跨校、跨專業的學生透過實習等方式,學習或參與企業運作。企業對於法律遵循的重視度也愈來愈高,擁有多元專業和視野的法律人,舞台自然也是愈來愈寬廣的。

在回應社會多元發展上,建置專業法院,讓法院案件處理更接近專業領域成果,所有參與法庭活動者都應該具備相對應的專業。吳從周所長認為直接培養雙領域以上的律師勢在必行。在高等教育部分,增加選修、鼓勵雙主修、修輔系、專業學群等都是相同的思維趨勢。德國律師早已被要求至少要具備3種專業,台灣人才要在國際競爭中爭勝,多元專業的培養必須落實。

在法律工作實務中,跨領域總是在發生,即便身處學術殿堂的吳從周所長也不例外,「我們老師也在跨領域、也在不斷地學習啊!」他從地方法院法官進入學界之後,因為參與公共事務,包括以公共工程委員會委員身分處理各大工程案件,從國艦國造、核四到機場捷運等,開始與工程界人士合作,透過交流、溝通,了解各種工程慣例、如何處理相干的問題等,讓他在民法之外,於工程領域也有一席之地。傳統法律人,又是專攻民法,從民法中最基本的契約開始向各領域延伸,不論是醫療、會計、工程等都有契約,碰到了就去學習,向專業人士請教、查詢相關案件等,都是基本功。學習,不只為了完成當下的任務,也為了反饋在教學上。

雙專業或跨領域不是前瞻的思維,而是務實的職場生存術。只是對律師來說,跨領域有助於理解不同專業,卻不一定能專精。吳從周所長樂觀表示,專精需要下苦功並歷經時間的累積,但懂兩邊比起只懂一方還是好得太多了。未來的競爭,不只是法律人與法律人的競爭也不只是人類與人類的競爭,還是人類與科技的競爭。這挑戰衝著所有人來,邁開「雙專業」的這一步,律師才能優游藍海,擁有寬廣的發揮舞台。

@55期執行編輯:徐頌雅律師、謝佳穎律師

關於我們

台北律師公會會刊於2009年改版《律師雜誌》為《在野法潮》季刊,從學術性之法學評論刊物,改版成為以封面故事展現該期的主題, 並以報導文學之方式展現議題的思維,以抽象的哲理與精神橫跨各法學領域及社會議題,展現多元跨專業範圍的探討,讓法律人與社會橫向及縱面密切接軌。
因應數位浪潮襲來,並響應環保,《在野法潮》於2021年9月30日第50期起改版為網頁版,不變的是轉變求新,係以不同型態、更優質的豐富內容及更全面的觀點呈現法律人的多元面向,使法律議題更具可近性與人文關懷,並供讀者隨時點閱享受閱讀之樂趣。
期待您繼續給予支持,並不吝予以指正。

連絡我們

會館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 7 號 9 樓 

服務電話:( 02 ) 2351-5071 (代表號)      

傳真電話:( 02 ) 2391-3895     

電子郵件:tbax@ms17.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