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來襲,律師執業的機會與衝擊

撰文/葉于甄

根據外媒《FIRSTPOST》報導,美國新創公司DoNotPay透過AI技術應用,使用與ChatGPT一樣的OpenAI語言生成模式,研發出全球首位AI機器人律師,企圖用於處理過高價停車罰單或生活中各項法律層面問題,例如機票退訂、保險理賠等問題;美國Baker & Hostetler 律師事務所則使用IBM Watson系統開發的AI研究型機器人Ross,來協助辦理相關法律案件;又或者是英國倫敦的Hodge Jones Allen 律師事務所,使用Lex Machina公司提供的AI法律機器人服務,建立「案例式結果預測模型」,以自然語言、深度學習或演算法等,來進行預測案件判決可能性。

從上述的國外案例來看,AI科技在律師事務所中應用實例相當多。然而,在AI技術不斷地進化下,可能會完全取代律師的工作嗎?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秘書長侯宜秀律師分享,過去的工業革命,革的是勞工的命,取代藍領階級勞工的工作;AI革命,革的是白領階級的命,取代知識工作者的部分工作。在大眾將AI過度擬人化的時代裡,侯宜秀律師認為,「不論你如何發展和使用AI,背後的權利與責任終究將是由「真人」來承擔。我們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建立「以人為本」的人機協作生態系。」 

對律師們來說,AI科技帶來的是取代還是增能?

侯宜秀律師認為,「AI並不會完全取代律師,這個行業也不會就此消失,最後的法律文件仍需一名真實的律師來簽名負責。」同時她也點出,以目前來說律師部分工作很明顯地可以使用AI來進行協作,但與其說是取代,更多的可能是協助律師增能。

「《經濟學人》雜誌曾有一篇文章中提及:『AI是幫助律師提高工作效率,讓律師的工作變得更加有趣』。 」侯宜秀律師談到,律師工作十分繁雜且有許多重複性的工作,如比對文件中的差異、找出特定條文或是找到契約上的漏洞,或是協助處理申請專利、商標等相對制式格式的文件等,這都是AI 明顯可以協助的工作。目前ChatGPT某程度上做得相當不錯,「甚至有些律師朋友認為,ChatGPT已具備1~2年的律師經驗程度。」當大量、繁雜且重複的文書工作被取代後,律師能有更多時間尋找法律爭點與討論案件的空間。AI是讓律師從繁瑣的工作中解放,但她認為最終必須要回歸到「如何使用工具、使用的原則和倫理規範,並由人類律師做最終判斷」的討論議題上,才能更正確地面對AI這項革命性的科技。

從基本倫理與規範出發,重新架構AI的使用原則 

「怎麼用AI,是目前最需要被討論的問題,不同產業、職業別使用的方式和規範也有所不同。」侯宜秀律師點出,若是以全觀的角度、政府制定法規、細則的方式談各行各業應該怎麼使用是有難度的,但仍有泛用的基本倫理與原則可以架構,再從這個架構裡發展出適合特定專業、場景下的規範,也能讓科技更符合情境使用。

關於律師執業使用AI工具時應注意的事,侯宜秀律師提出以下三點:

ㄧ、不同事務所的使用政策:每間事務所內部要先確定能不能使用如ChatGPT這類型的生成式AI工具、了解每種不同工具背後的使用者條款、網路安全性問題等;也需要依據這些使用者條款進行一些調整與修正,符合事務所的規範。

二、認知大型語言模型的侷限和風險:目前所有的大型語言模型都還處在試用版階段,並非一項成熟、完整的產品,並不適合使用在詢問事實性資訊,獲取答案時也須再三確認資料的正確性。五月間紐約時報報導,一位執業三十多年的紐約律師Steven Schwartz,利用ChatGPT 來協助寫訴狀,結果ChatGPT給出捏造的判決案例,該律師在未經查證的狀況下引用在書狀中而面臨懲戒。

三、保密義務與資料偏見:由於目前開放性的AI工具都是向第三方揭露,背後的資安議題不得不注意,客戶資料機密保護也需特別注意;此外,所有輸入的資料也被預設作為是訓練AI的data使用不當發生偏見,得出的結果也可能產出不正確資訊。

針對不同產業特性,她建議律師公會可以發起及組織一些討論,讓會員認知到科技使用的規範與影響,邀請不同專家、學者提供意見,甚至是客戶方的代表、公司In-house的律師等,集結各方利害關係人討論並凝聚共識。此外,也需要隨著科技進步、外在環境的變化,定期檢視並不斷修正使用規範與準則。她認為,「在建構好的框架下,會讓律師的角色和定位會更加清楚。」

掀起未知AI風浪,律師如何迎接這股大浪?

律師同樣生活在這個社會裡的一分子,侯宜秀律師提醒,當我們焦慮著AI對律師產生什麼影響時,先回頭思考對於整體人類的影響是什麼。她舉出幾個可能會面對巨大變化的事情,例如勞動市場的變化、財產權改變等,尤其談到AI著作權問題,這是被需要重新定義和討論。

此外,我們也即將面對一個真假難辨的世界。涉及未來在法院裡可能面臨大量偽造證據,透過AI模型訓練,舉凡圖像、聲音,甚至是影像都能造假;或是AI模型可能因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訊聯,強化了原有的偏見或歧視等。未來的法庭可能也會更重視、強化對於鑑識真偽的工作。

「AI有點像是讓每個人都能獲得超能力,原本自己做不到的事,透過AI模型提供個人分析、生成結果。」侯宜秀律師認為,除了學習工具的使用,對於律師來說,非AI能力的增能是重要的。未來可預見的是,客戶可能會帶著使用AI產生的初稿或法律意見前來,因此真實了解客戶需求,從事件事實、爭點中,發現並定義真正的問題在哪裡;以及對此問題進行整體策略的擬定和判斷,將是律師不被 AI取代的能力。

另一方面,她也指出,AI 可能剝奪了年輕律師學習與經驗累積的機會。在律師的養成裡,往往由新進或資歷淺的律師進行重複性的文書工作,可能是一份訴狀的初稿,再由資深律師修改,經過長期積累經驗的過程,才能讓年輕律師逐步成為資深律師的可能。然而,現在如若改由AI執行,那是否相對剝奪了年輕律師學習的機會?又或是在法學教育裡應該有更多的調整空間,將原先在律訓、實習才會碰觸到的實務訓練移至校園中實踐?

律所間的數位落差

侯宜秀律師提出一項可能的隱憂:「我不確定這會不會出現,但未來的律所間可能會存在著AI的數位落差。」架構一套大型的AI服務成本都是相當高額,並非一般中小型法律事務所能負擔,到目前為止出現的AI法律服務公司如Legal Tech,服務對象多半為超大型跨國事務所。這些事務所除了資本額較大、所擁有的資料量也足夠,能與AI法律扶服公司共創互利。

在台灣,是否有足夠的市場來提供這樣的AI法律服務?法律其實具有在地性,會跟著不同國家的價值、文化、社會環境來制定。「我嘗試與國外提供AI服務的公司聯繫過,但因為規定不同,無法在亞洲地區提供服務。」她認為,台灣的法學資料庫相當完整,司法院也有許多結構化的資料,若建置一套AI法律服務,就會需要導入在地的語言模型與資料才能適宜地在台灣使用。

AI影響層面廣,法律面臨挑戰也迎來新契機

AI影響的層面很廣,相關法律的制定、調整變動也十分劇烈。舉例來說,現在網路上言論可能是來自AI機器人生成的,這樣的言論需要保護嗎?怎樣運用AI才不會侵犯人權問題?透過AI資料分析比對可能的高風險家庭或學生,是否侵犯到個資、隱私?以及AI生成的資料產生歧視等問題,這些都需要重新討論和定義。因此需要有更多法律人進入這個領域,小至每家公司內部、大至國家法律條文制定等,侯宜秀律師笑說,「我不確定這有沒有錢賺,但能確定的是,我們需要有更多法律專業人與其他領域專家一起參與。」

此外,AI也帶來了新的產業生態系的開發,侯宜秀律師分享Getty image圖庫公司提告德國生成式 AI 繪圖工具公司Stable diffusion的案例。雖然Getty image主張Stable diffusion侵權使用Getty image圖像,但Getty image執行長也公開說明:「他並非是要Stable diffusion公司的AI繪圖工具從此不能再使用,而是希望透過訴訟的過程,讓紛亂的生態系能夠形成。」這猶如過去 Napster 到Spotify的過程,透過法律途徑達到新的商業生態系產生。

「對於未知的世界長怎樣,我們有著巨大的集體焦慮感。」侯宜秀律師認為,AI的出現是一個重新發現人類價值的機會,如何重新發現專業核心價值並與AI,發揮 AI 科技帶來的便利與好處,這不僅台灣的事,更是全人類一同努力、好好關注的事。

@57期執編律師:張天界律師、郭怡青律師、蔡雅瀅律師

關於我們

台北律師公會會刊於2009年改版《律師雜誌》為《在野法潮》季刊,從學術性之法學評論刊物,改版成為以封面故事展現該期的主題, 並以報導文學之方式展現議題的思維,以抽象的哲理與精神橫跨各法學領域及社會議題,展現多元跨專業範圍的探討,讓法律人與社會橫向及縱面密切接軌。
因應數位浪潮襲來,並響應環保,《在野法潮》於2021年9月30日第50期起改版為網頁版,不變的是轉變求新,係以不同型態、更優質的豐富內容及更全面的觀點呈現法律人的多元面向,使法律議題更具可近性與人文關懷,並供讀者隨時點閱享受閱讀之樂趣。
期待您繼續給予支持,並不吝予以指正。

連絡我們

會館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 7 號 9 樓 

服務電話:( 02 ) 2351-5071 (代表號)      

傳真電話:( 02 ) 2391-3895     

電子郵件:tbax@ms17.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