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野裡挖掘職人樣貌,讓角色更貼近觀眾

撰文/葉于甄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到近期的《華燈初上》、《人選之人—造浪者》、《八尺門的辯護人》等,一連推出數部口碑、人氣、話題等兼備的台劇作品,讓台灣許多觀眾開始注意到不同於過往偶像劇式的戲劇類型。許多新穎的題材、多元的議題、更貼近觀眾日常生活的樣貌類型的戲劇,讓台劇復興的浪潮正在崛起。

台劇,從武俠與瓊瑤式的戲劇裡解放

近年的台劇在角色塑造、劇情細節上,與過去台劇題材多半以武俠、瓊瑤小說,又或是偶像劇大鳴大放時期相比,處理得比以往較為細膩、題材也觸及更多議題與多元。現任大慕影藝、大慕可可內容總監簡莉穎分享台劇的轉變在於:「傳統媒體式微與串流平台興起」,由於平台的進入改變影視產業的生態,讓任何媒體平台都有發展的可能,同時也能納入更多跨界人才進入。以職人劇為例,簡莉穎總監與厭世姬進行台灣首部政治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劇本開發時就與曾有政治幕僚一起合作,也重視田調過程,強化故事整體的細膩度。加上有許多開創性議題的戲劇,大多是由公視邁出第一步,「我覺得有了這些累積,才讓大家意識到:『原來!這個題材是可以做的』。」簡莉穎總監坦言,如公視推出的《麻醉風暴》、《白色巨塔》等醫療劇的經驗累積,透過網路平台崛起、跨界人才合作與類型劇開創的積累,沿著這樣的脈絡逐漸有能量讓戲劇題材有多元發展的可能。

此外,資金提高也是關鍵之一。過往的製作費並沒有特別注重劇本開發這塊,但現在製作人更願意將時間、成本投注在前期開發裡,「大家開始意識到,有完整前期劇本開發對戲劇的重要性,因為有了完整的劇本、角色設定,才有辦法繼續往下發展。」簡莉穎總監也觀察,這樣的轉型不只發生在職人劇裡也將這樣的風氣蔓延到其他劇種,如長達五、六十集的長壽劇,在劇情描繪上的品質也會愈來愈好。「台灣戲劇整體來說,是呈現往上走的趨勢」但她也坦言,時間、金錢與人才都永遠都是不夠的,這也是我們必須不斷面對與解決的問題。

戲劇的起點,從田調出發

一部好的戲劇,取決於前期劇本開發是否完善,發展劇本的同時田調的工作也十分重要。身為編劇的簡莉穎以《人選之人—造浪者》為例,此部戲劇描繪的是政治幕僚的樣貌,在田調時會分成兩部分。其一,是將談論到的主體列出,找來相關專業人士諮詢;其二,則是透過實際氛圍上的感受,如跟著幕僚應酬、跑行程,或是聽他們聊天的過程、感受他們日常的用語、在意的事情,再將這些經驗轉化為故事的素材。

一同撰寫劇本的厭世姬曾擔任過幕僚工作,也曾參與一場選戰;而簡莉穎則是身邊的家人朋友從事政治,這些都成為發展劇本的好素材。簡莉穎談起撰寫劇本的過程,「一開始的想像沒有特別聚焦談政治的哪個面向,在不斷地田調與修改中進行,耗時兩年多,最終才決定以幕僚故事出發。」每一次田調過程都可能發現新的切點,也需要不斷地重新梳理、定位故事。

除了人物的田調工作,也參考了國外相關影集。如《白宮風雲》、《晨間直播秀》等美劇,同樣以政治幕僚為主的故事,而《人選之人—造浪者》吸取了這兩部戲劇的經驗,像是《白宮風雲》談論職場性騷擾、《晨間直播秀》則以單元劇的形式呈現總統團隊遇到的危機等,經過設計揉雜台灣政治生態、田調結果讓這些元素都能在台灣自製的戲劇裡發酵。

職人劇的最大看點是來自它反映真實世界人物的樣貌,「真實呈現與娛樂性效果,我覺得這的確是最困難的地方。」簡莉穎總監談到,台灣政黨政治最容易產生立場問題,一旦影射某件事情或是某個政治人物時,很容易產生社會對立,舉例來說,劇裡呈現出的職場性騷擾,其實每個政黨都可能會發生,「至少要讓每個不同立場的人都可以關注。」

(圖片來源:大慕影藝 DAMOU Entertainment Co.,Ltd 提供)
(圖片來源:大慕影藝 DAMOU Entertainment Co.,Ltd 提供)

從人物出發的真實,有限度地在戲裡濃縮

在人物塑造的過程裡,保有職人的真實性,同時也要在故事戲劇性與張力帶來平衡。在《人選之人—造浪者》中簡莉穎總監談到,其實在角色人數上的刪減,就是戲劇在真實呈現上的退讓。在真實的政治場域裡,每個人的職權與工作分野十分清楚,但為了戲劇效果,將事件處理集中在主要角色身上,縮減了原有的人數「我們在有限的範圍內濃縮了真實裡的事情,但也讓觀眾理解到政治幕僚的操作原來是這麼回事。」

然而,要如何找到真實與戲劇之間的平衡?「對我來說,不破壞真實的點就是設定人物各自的位置與架構。」例如,參考真實政黨的組織架構、各個角色扮演的工作等,「其實幕僚的工作是相當緊湊的,他們每個人手上都有很多事情要執行。」在《人選之人—造浪者》裡簡莉穎總監撰寫這些角色根植於真實職人的日常生活與情感連結,從人物出發建構出讓觀眾能感受出是一個合理的世界觀。

(圖片來源:大慕影藝 DAMOU Entertainment Co.,Ltd 提供)

觸動政治敏感神經,台灣戲劇走入國際舞台

有好的劇本和故事,同時也需要兼具製播方的立場與市場反應,

台灣戲劇除了有敏感議題上的困境外,在國際平台進入後的規格與要求都提高許多,簡莉穎解釋,台灣不是強勢文化輸出國,不一定有那麼多題材可以滿足國際平台需求,這就容易導致需要賣給不同的小平台,但可能其獲利是無法支持製作費用。

簡莉穎認為「原創劇是最能反映當下台灣情境的角色」雖然原創劇要和觀眾溝通的難度本來就不容易,與國際平台更是難度加大,但若原創 IP 成功塑造,這樣的話語權就能掌握在台灣自己手中。舉例來說,《想見你》或是《我可能不會愛你》都是成功的偶像劇再變形,賣到日本、韓國,可以完整改編後重新推出。但在充滿困境的市場下,台灣戲劇該如何走入國際?簡莉穎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她認為每個地方的戲劇都會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我覺得台灣的強項在於『人情味』」就像《俗女養成記》、《人選之人—造浪者》這類型都透露出台灣某些人情味,也許是未來可以關注的地方。

從說自己的故事開始 台灣社會對自身故事的集體渴求

職人劇厚植在龐大的田野調查基礎上,才能長出好的故事架構與人物的鮮明度,簡莉穎認為,職人劇可以帶給我們「最基礎的寫實世界觀」,有這樣產生、累積更扎實的戲劇,對於台灣影劇圈都是一種自我修煉,「不論從影視、創作、漫畫或是文學,這些本土作品的創作都有成長的空間。」簡莉穎也觀察到,這一、二十年來漸漸轉向的過程,透過一種「典範轉移」讓大家想說自己的故事,而是可能在國際平台還未進入前就有的情形,例如職人書寫風潮,如林立青《做工的人》、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等書籍。「我覺得,整體社會對於自身故事的集體渴求,回應的是『我們是誰?』、『我們發生什麼事?』、『我們要往哪裡去?』這樣的更多、更深沉的疑問。」簡莉穎總監認為,這是整個泛文化界都在嘗試努力的事情。

編劇 簡莉穎(圖片提供:大慕影藝提供)

@58期執行編輯:張安婷律師、翁國彥律師、陳冠甫律師

關於我們

台北律師公會會刊於2009年改版《律師雜誌》為《在野法潮》季刊,從學術性之法學評論刊物,改版成為以封面故事展現該期的主題, 並以報導文學之方式展現議題的思維,以抽象的哲理與精神橫跨各法學領域及社會議題,展現多元跨專業範圍的探討,讓法律人與社會橫向及縱面密切接軌。
因應數位浪潮襲來,並響應環保,《在野法潮》於2021年9月30日第50期起改版為網頁版,不變的是轉變求新,係以不同型態、更優質的豐富內容及更全面的觀點呈現法律人的多元面向,使法律議題更具可近性與人文關懷,並供讀者隨時點閱享受閱讀之樂趣。
期待您繼續給予支持,並不吝予以指正。

連絡我們

會館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 7 號 9 樓 

服務電話:( 02 ) 2351-5071 (代表號)      

傳真電話:( 02 ) 2391-3895     

電子郵件:tbax@ms17.hinet.net